物流业 上演“中国速度”

作者: 来源: 日期:2018/9/19 8:19:52 人气:3632

从无路可走到无缝衔接,物流运输蓬勃发展
  采摘、清洗称重、装车发货、到港、清关、送达……不到5天,新鲜的泰国榴莲就从枝头运送到了你我面前,这样的场景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已经稀松平常。而在几年前,榴莲、车厘子等高档进口水果的运输时间至少需要一个月,再往前二十年,很多北方人都没听说过这些热带水果,更别说见过了。
  改革开放前,我国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,公路等运输方式发展缓慢。1978年底,全国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乡村不通公路。
  “江西井冈山的毛竹运不出来,眼睁睁看着烂在山里;陕西安康地区木耳大量积压,老百姓拿来垫炕……”这是改革开放初期,各地发给原交通部的电报内容。原交通部总工程师杨盛福回忆,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,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,但山区没有公路,严重影响了物资运输。
  “窘境”不止在农村。“大中城市入口道路狭窄,车辆进出困难,造成了进出口拥堵严重;连接沿海主要对外贸易港口的公路标准低,加剧了压船压港。”杨盛福说。
  “要想富,先修路。”朴素的口号喊出了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的迫切需求,加快公路运输发展、我国交通运输应转向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成为共识。
  在原交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鲁勤智看来,货运发展的提速正是始于“拖拉机能不能上路搞运输”的讨论。
 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,农民手上有了可供出售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。为了在市场上交换,此时的农村形成了分散、小批量、短距离的“物流”,农闲时的拖拉机正好适应这类运输需求。个体运输户应运而生,成了我国农村最早一批万元户群体。
  个体运输的发展壮大,却冲击了原有的运输管理模式。是否允许拖拉机上路搞运输?国内争论很多。
  “有水大家走船,有路大家走车。”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交通工作会议定下宽松基调,让个体运输户吃下“定心丸”。这次会议,成为我国交通运输改革的突破口和转折点。
  政企分开,下放企业,沿海大港和长江港口经营权逐步下放到了有关省市;简政放权,加强行业管理,通过政策拓宽交通建设的资金渠道;整顿治理运输市场,搞活运输经济…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货运市场放开,拖拉机很快被高效的货运卡车取代,我国物流运输得到了快速发展。
  瞄准“连而不畅”“邻而不接”等问题,交通运输行业努力补齐中西部铁路运输、内河水运等短板。从铁路、公路、水路,到民航、邮政,“无缝衔接”的多式联运使货运效率不断提升。




 除了大数据预测,智能仓储和无人配送等技术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。自申通智能分拣机器人“小黄人”去年成为“网红”以来,各大快递企业纷纷研发智能化分拣系统。“从码垛、供包、分拣到转运、配送,物流机器人都可以参与其中,不仅减少了人工,而且错误率几乎为零。”申通快递副总裁熊大海表示,随着智慧物流技术的发展,电商大促造成的快递“爆仓”现象已成为过去时。